
目錄
在日日會這種高利貸借款模式中,金主最怕借款人「中斷繳款」並且失去聯絡,所以才需要用簽本票等方式,確保能夠收到利息與本金。
由於沒有合法契約保障,同時不具備金融機構正規催收流程,許多金主會直接採用「上門施壓」的方式討債。
這些暴力討債手段,往往並非真正的肢體傷害,而是利用文字、聲音與場景製造恐懼感。
從大聲辱罵、在借款人住處門口,張貼欠款標語,到聚眾堵門、跟蹤監視,目的就是要讓借款人「心理崩潰」,在壓力之下立刻還錢。
暴力催收的核心,不一定是實際動手毆打,而是要讓借款人「日常生活失去安全感」。
借款人會害怕下班回家、擔心家人受牽連、甚至不敢接陌生電話。這種精神壓力,比金額本身更具毀滅性。
許多日日會金主還會刻意在「人多的時候」登門,例如鄰居聚集的傍晚、小孩放學的時間,藉此放大社會羞辱效果,讓人感到無處可逃,只能趕快籌錢還債。
阿健在工地工作多年,雖然收入不高,但一直努力維持家庭基本開銷。他有個七歲的兒子阿哲,平時活潑健康,沒想到某天課後與同學運動時,被擊中眼睛意外受傷,送到醫院後診斷需要接受手術,並且住院幾天。
醫院通知,手術費用和後續治療,至少需要10萬元。由於小孩的保險不足,還有些資金缺口,需要阿建自行繳費填補。
阿健的存款,早已因家中生活開銷用盡,信用卡額度接近上限。眼看孩子病情緊急,往來親友又不多,只能看電線桿小廣告,找上自稱「借款快速、不用審核」的日日會金主。
簽約當天,金主爽快地答應放款3萬元,但要求每天償還1,000元,並提前收取8,000元高額利息。當下阿健只想安排小孩的治療手術,沒有多想便答應。
起初,阿健每天都準時還款,甚至為不影響還錢,他有空就在工地加班。然而日薪臨時工的型態,工作並不固定,有時開銷大,就沒辦法維持正常還款。
在延遲還款的第五天,噩夢開始。
那天傍晚,阿健一家正在吃晚餐,忽然聽到樓下有人先是大叫他的名字,再傳來刺耳的叫罵聲。「欠錢不還,丟臉!」兩名壯漢站在門口大聲嚷嚷,引來整棟鄰居探頭觀看。
更過分的是,他們拿出紅色油漆,在阿健家門口大大寫下「欠債還錢」四個字,油漆味刺鼻,字跡猙獰。
阿健的老母親被嚇得抱著孩子哭泣,鄰居們竊竊私語,有人甚至開始疏遠他們。隔天,全家人不敢回家過夜,只能暫時借住在親戚的小套房裡。即便如此,那種被公然羞辱的陰影,深深烙印在心中。
金主打電話威脅:「不想再被潑油漆,就趕快把錢補齊。不然你兒子上學的路,我也知道在哪裡。」
在巨大的恐懼與壓力下,阿健不得不接受債主的要求,加收違約金並滾入本金計息,除非他能在短時間內增加收入,或者尋求外部法律或者財務協助,否則清償貸款之路,越來越遙遠。
依《刑法》規定,暴力討債涉及恐嚇、強制、毀損、妨害自由等罪名,一經檢舉與取證,可能面臨刑事追訴。
此外,《銀行法》第29條明確禁止,未經主管機關許可從事放款業務,違者可處罰鍰甚至刑責。
雖然理論上,借款人可以報警處理,但在現實中,許多人礙於人身安全顧慮或擔心報復而選擇隱忍,導致暴力催收持續存在。
日日會的暴力催收,不僅是還款壓力,更是對人格與安全感的全面摧毀。與其承受這種高壓威脅,不如在借款之前,就選擇合法、安全的管道,避免一步踏錯,讓自己與家人陷入無法回頭的深淵。